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

詩魔..洛夫


1928年洛夫出生於湖南衡陽,姓莫,洛夫既是他的本名也是筆名,20世紀40年代末期來到台灣以後,洛夫成為一位青年軍官,同時也進入淡江大學英文系就讀,畢業後曾經在東吳大學外文系任教,英文造詣相當深。除了熱愛文學之外,洛夫也擅長書法,中年之後在書法上鑽研更多,他的書法風格靈動,境界高遠,對行草特別精通,曾經多次應邀在海峽兩岸和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溫哥華、紐約等地展出。
洛夫和詩結緣很早,半個多世紀前的1954年,年輕的洛夫就和軍中好友?弦、張默共同在高雄市左營創辦了《創世紀》詩刊,這本詩刊最初只是一本32開本、30餘頁的薄薄小冊子,提供給詩人作為詩作發表的小型園地,5年後改版,開始精編細選,並向各方優秀詩人邀稿,頓時引發詩壇注目,成為和「現代詩」、「藍星」等文學刊物鼎足而立的重要詩刊。《創世紀》創社之初,是以「確立新詩的民族路線」作為宗旨,後來改為倡言詩的「世界性、超現實性、獨創性和純粹性」。進入1960年代,創世紀詩社漸漸以徹底的、全面西化的超現實主義取代了「現代派」的詩壇位置,擔當了台灣詩壇最前衛的角色。並且在1970年代打造了現代詩的黃金時期;1988年兩岸開放之後,「創世紀詩社」率先開始推動兩岸詩人交流,同時先後刊出了韓國、菲律賓、新加坡、泰國等地的華人創作,大幅拓展現代詩的當代視野。對於台灣現代詩的發展來說,「創世紀詩社」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
作為「創世紀詩社」的發起人之一和多年的總編輯,洛夫對台灣現代詩的影響自然相當深遠,然而,除了致力於推動現代詩運動之外,洛夫本身的作品也極為出色,他早年是超現實主義詩人,表現手法近乎魔幻,曾經被詩壇稱?「詩魔」。中年以後詩風逐漸轉變為明朗簡潔,詩評家對洛夫的詩這樣評論:「他從明朗到艱澀,又從艱澀返回明朗,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,表現出驚人的韌性。對語言的錘煉、意象的營造,以及從現實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,其世界的廣闊、思想的深致、表現手法的繁複多變,可能無出其右者」。
洛夫早年的詩多半以戰爭、死亡等顏色灰暗的素材作為主題,詩的風格晦澀,後期轉為描述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,表現手法漸漸由繁複趨於簡潔,由激動趨於靜觀。整體來說,洛夫善於從現象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,文字錘鍊精巧、表現手法多變,自有耐人回味之處。他的名作《石室之死亡》廣受詩壇重視,數十年來評論不斷,並在1994年年版英文譯本。除此之外,他的其他作品也被譯成英、法、日、韓、荷蘭、瑞典等文字,並收入各大詩選。洛夫寫詩、譯詩、編詩、教詩同時進行,他不但是傑出的詩人,也是具有獨特見解的詩學家,散文也相當受人稱道,他的著作和譯作相當豐富,重要詩集有《魔歌》、《時間之傷》、《因為風的緣故》、《月光房子》等。
     

茱萸的孩子..余光中

文字...蘊含震撼的力量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這次介紹文學大師..余光中

余光中(1928年9月9日),中國當代作家詩人,現居台灣高雄市。生於南京市,父親余超英,母親孫秀君。 母親為江蘇武進人,妻子為常州人,故又以江南人自命。抗日戰爭時在四川讀中學,感情上亦自覺為蜀人。因生日正好是農曆9月9日,所以自稱[茱萸的孩子]。
在兩岸三地遊走居住教學的余光中老師,自言最喜歡的是香港高雄,曾形容兩岸三地是:「大陸是母親,台灣是妻子,香港是情人,歐洲是外遇」。[1]
現為台灣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,擅新詩散文,旁及評論、翻譯,出版著譯凡五十種,其中散文有十種,作品列入中國大陸、台灣、香港及設有華文課程的大學中學教科書。余氏行文精煉,發人博思,故坊間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評析。中文造詣深為人讚,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稱之為:「語言的魔術師」、「香江第一才子」陶傑許之為「用中國文字意象之第一人」,且其精通英語及多種外文,包括德語西班牙語等。曾任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,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,亦嘗為美國大學英美文學系副教授,於兩岸三地享負語言大師之名。

鄉土文學論戰

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,余光中反臺灣鄉土文學,在《聯合報》上發表〈狼來了〉一文:一口咬定台灣的鄉土文學就是中國大陸的「工農兵文學」,還說其中若干觀點和毛澤東的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〉,「竟似有暗合之處」(余光中 1977)。余光中的這篇〈狼來了〉發表以後,「一時之間被喻為『血滴子』的大帽子在文壇弄得風聲鶴唳,瀰漫著肅殺的血腥氣息」(陳明成 2002,40)。余光中曾將陳映真文章中引用馬列主義的段落摘取出來,匯整寄給王昇,密告陳映真思想傾共。但因鄭學稼徐復觀胡秋原等人力保,反對以鄉土文學將人入罪,陳映真並未因此入獄。也因為鄉土文學論戰中,他將鄉土文學打為共黨文學的行徑,使得台灣人對他物議紛紛。


文學評價



  • 黃維樑:用紫色筆寫,用金色筆寫散文,用黑色筆寫評論,用紅色筆編輯文學作品,用藍色筆翻譯……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余光中的散文,則『精新鬱趣、博麗豪雄』八字當可稱職。把他的散文放在中國歷代最優秀的散文作品中,余光中的毫不失色。他的散文是中國散文史上璀璨的奇葩。這是對他散文最穩重最保守的評價……他的散文,通體洋溢著一股堂堂正正之氣。那是一種自給自足、綽有餘裕的才能,原無須藉助外力、事件或經歷的成全。我以為,一旦具備了余光中的才能,那麼無論生在何時,長於何方,他都必然會在文學上嶄露頭角,大顯崢嶸。
  • 夏志清在論文《余光中:懷國與鄉愁的延續》中提到:「余光中所嚮往的中國並不是台灣,也不是共黨統治下的大陸,而是唐詩中洋溢著『菊香與蘭香』的中國。」(夏志清,1979:388-89)
  • 詩人向明稱讚余光中「懂得向古人借火」的詩人:「詩經楚辭,唐宋詩的名句,西洋典籍、舊約聖經,在他的詩中出出入入,自然輕巧,一點也不影響他詩中純正現代風韻。」